造字法:象形(古文中“栗”有时假借同音字“慄”)
参考链接: 木 果 某 西
木族
本 字“栗 ” 栗,甲骨文像果树上结满刺球状的果实。造字本义:名词,带刺壳的果实。金文淡化甲骨文字形中果实的刺球象形。
籀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带刺球形写成“西”(包囊)、,表示栗果的刺壳像坚实的包囊。篆文将籀文字形中的简化成
。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,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。
假借字“慄” 栗,既是声旁也是形旁,表示布满利刺的果球。慄,甲金篆字形暂缺,隶书(心,惊惧)(栗,布满利刺的果球),
表示栗刺带来的惊惧。造字本义:动词,极度惊惧而打哆嗦,全身毛孔发胀,就像心中突然扎了栗刺一样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附一 文言版《説文解字》:栗,木也。从木,其實下垂,故从。
附二 白话版《说文解字》:栗,一种果树。字形采用“木”作边旁,“栗”的果实下垂,所以字形采用“”作边旁。
①本义,名词:果球表面布满尖硬利刺的果实。 栗刺 栗壳 栗子 栗黄 栗色 栗木 栗树 栗暴’ 栗凿’ / 板栗 栗,栗木也。——《说文》 树之榛栗。——《诗 • 鄘风 • 定之方中》 练主用栗。——《公羊传 • 文公二年》 哀公同社于宰我,宰我对曰:“夏后氏以松,殷人以柏,周人以栗,曰:‘使民战栗。’”——《论语 • 八佾》 ②本义,动词:极度惊惧而打哆嗦,全身毛孔发胀。 / 战栗 不寒而栗 临其穴,惴惴其栗。——《诗 • 秦风 • 黄鸟》 疟之始发也,先起于毫毛,伸欠,乃作寒栗鼓颔。——《素问》 登高不栗。——《庄子》 吾甚栗之。——《庄子 • 人间世》 襄王闻之,颜色变作,身体战栗。——《战国策 • 楚策》 股战而栗。——《史记 • 齐悼惠王世家》 战战栗栗,日慎一日。——《韩非子 • 初见秦》 栗深林兮惊层巅。——唐 • 李白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 恐栗。——唐 • 柳宗元《童区寄传》
收集栗果,可能需要震颤栗木。这可能是“使民战栗”的来由。
另外有栗公战书,或是习皇事业的承继者。解释为战栗的书写,或严厉危险的交战公文。
解释得不错。音与义应都引申自利与厉。所以才会有危险,恐惧意思。
有神十人,名曰女娲之肠,化为神,处栗广之野,横道而处-这里的栗该作何种解释呢?
1、 改版后的象形字典网将在2019年12月初上线,收字范围从旧版的3200字头扩展到7500字头,网页质量有明显
提高,用户的互动功能得到极大的加强。
2、 新版象形网实行付费会员制(将来还会回到免费状态,具体时间不确定),非注册会员将不能自由浏览全站网
页,每天只能自由浏览非字头内容页、及有限浏览字头内容页。
3、 新版象形网在收费的同时,也以制度化、透明化的奖金形式,奖励用户各种形式的支持和贡献。
2019-11-21 象形字典网